当前位置: 主页 > 社区 > 详情
一碗米线才叫过桥米线 怎么做才算正宗?

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  2022-05-13 08:54:53

过桥米线又一次火了。昨天,“云南发布过桥米线标准”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榜前十名,一天之内,仅在微博平台就获得近4000万次阅读量,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留言,大多是对美味的回忆:“好吃”“想吃”“标准化,更正宗”……

云南是一个遍地美食的地方,尤其是以过桥米线为代表的云南特色美食,今天已经遍布全国,成为“中国五大小吃”之一,随处可见。但是,若要问“怎样的一碗米线才叫过桥米线”或者“过桥米线怎么做才算正宗”,回答可能就见仁见智了。作为这种食品的发源地,以及美食文化的受益者,云南有必要制定一套标准,维护好这块云南美食的金字招牌,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美味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此次云南发布的《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过桥米线餐饮加工卫生规范》,并不是对食材种类、口味的硬性规定,侧重的是食品安全因素,主要规范的是加工过程,要确保食材在高温热汤中烫熟,以免病从口入。因此,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此项标准,规定了烹饪器具、食材种类、烫制过程,甚至细化到了汤碗的材质、汤的温度、汤的多少、食材的厚薄程度等。正是这些细化的规范(如“不得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成的大汤碗”“生肉片厚度不超过2毫米”“汤量应确保能浸没所有食材”),成了昨天不少网友热烈讨论的对象。

“我想问问,肉片厚度超过规定标准,要怎么处罚?”

“怎么才能一眼看出汤碗是用什么材料做的?”

“有标准是个好事,就是要有可执行性……”

网友们的评论不能说没有道理。光在昆明一地,过桥米线店的数量就已经非常可观,光是近些年开起来的高端过桥米线店就有不少,街边米线店搞个“过桥”更是不用费力。要在如此广阔的市场上推行新的规范,必定是一个长期过程。一是小规模的米线店条件有限,难以完全符合《规范》的要求;二是以有限的行政执法资源,难以做到全方位监督执行;三是《规范》并无罚则,对于违反了规定的米线店家怎么处罚,没有明确说明。这也就是部分网友认为《规范》约束力不足,可能会沦为一纸空文的原因。

但是,应该肯定,《规范》的出台是很有必要的。这虽然不是一部强制性的法规,但首次直面“过桥米线深受食客喜爱,但缺少加工标准”这一现实情况,从过桥米线发源地的管理部门角度出发,对一些不规范、不合理,可能影响食品安全和群众健康的问题进行指正。“民以食为天”,食品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,容不得一点马虎。尤其是过桥米线不持续加温,以热量传递烫熟食材的独特烹制方法,决定了它需要按照标准预先制作食材,才能保证入口无恙。正如一名网友的留言所说:“如果肉片的厚度超过了,烫不熟,出现什么感染,病从口入……希望大家提高警惕。”

调侃和玩笑是一回事,健康和安全万万不能轻视。“过桥米线规范”发布的意义,并不在于要惩罚谁,而在于提醒公众要注意饮食卫生,吃得安全、吃得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