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尿可以及时将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排出,清理身体毒素,维持身体健康。
对于排尿的次数,很多人有疑惑,为什么有些人一喝水就排尿,而有些人喝完水半天都不上厕所,这两种人哪种身体更好?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冷金俊给大家解答。
喝水后多长时间上厕所较合适
一般在喝水30~45分钟后,水会变成尿液,就会想上厕所。但存在个体差异,且受很多因素影响,每个人喝水后排尿的时间和频率都不一样。
●膀胱容量
大多数人的膀胱容量是300~500毫升。但有些人的膀胱容量小一点,只有两三百毫升。膀胱容量小的人,排尿的间隔时间就短一点。
●括约肌功能
括约肌好比排尿的阀门。括约肌松弛的人,储尿能力就会稍微弱一点,排尿的间隔时间就会变短。
●喝水习惯
有些人平时不主动喝水,而是口渴了才喝,膀胱经常没有尿液刺激,处于空虚状态,敏感性就增高,只要一喝水就会有尿意。所以平时喝水少的人,喝水后排尿的间隔时间比较短。
●排尿习惯
因为各种原因长期憋尿的人,膀胱的憋尿肌、受体会麻痹,要尿液十分充盈才能刺激膀胱产生尿意,排尿的间隔时间就比较长。
但长期憋尿不是一个好习惯,不仅会让膀胱充盈,还会让尿液反流到肾脏,引起肾脏的轻度积水,影响肾脏健康。
●出汗量
出汗会失去一部分水分,从肾脏走的水分减少了,尿量也就相对减少了。
在冬天和在空调房里,出汗量比较少,排尿的间隔时间比夏天明显缩短。夏天天热,大部分人的尿量变少,这时更应该多喝水,因为尿量浓缩容易产生结石。同样,运动多的人要及时补充水分,及时排尿,防止尿液结晶产生结石。
●压力情绪
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状态,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调节系统都不利,因为肾脏的负担太大,会引起夜尿次数增多,尿频、尿急等症状也会随之出现。
排尿习惯改变
可能是疾病到来的信号
●肾功能受损
肾脏是水分的重要代谢器官,如果肾功能受损,会有大量的蛋白、水分直接形成尿液漏出来,导致尿量、夜尿次数增多,从而出现蛋白尿,且尿的比重增加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尿。
●泌尿系统问题
出现泌尿系统问题,如膀胱炎、尿道炎、膀胱结石、尿道结石等,都会让膀胱受到刺激,出现尿频、尿急,还有尿色的改变,比如血尿,尿色呈酱油色。
泌尿系肿瘤,如膀胱肿瘤、尿道肿瘤等也会引起尿路刺激的症状,导致排尿次数的增加。
●糖尿病
排尿习惯的改变,如果伴有血糖增高,或以前血糖就异常,近期突然喝水量增加、夜尿次数明显增多、饮食量也明显增加,这些可能是早期糖尿病的症状。血糖增高后会让血液里的渗透压改变,就会经常口渴,多喝水就导致尿量增加。
●男性前列腺问题
对于年轻人,常见的是前列腺炎。前列腺炎也会引起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的症状,排尿间隔时间明显缩短,排尿时还会有疼痛,且有下腹部的坠胀不适。
对于老年人,如果前列腺出现了退化,前列腺增生,阻塞了尿道,长期排尿不畅,也会出现尿频。
●女性子宫肌瘤
当女性出现子宫肌瘤,特别是大于5厘米的时候,就会压迫膀胱,导致膀胱的储尿量减少,尿频的症状也就紧随而来。
所以,排尿习惯出现变化时,要尽早到医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