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近来,全球突如其来的危机,让各国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境地。经济的不稳定也成为最为明显的表征,就连经济大国美国也难以避免衰退的阴影。而在这个困境中,航空领域作为经济支柱之一,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“寒冬”。面对缺乏乘客的现实,航空公司的经济命脉受到了严重威胁,甚至有传言称美国多家大型航空公司都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。
这场危机的冲击甚至波及到了航空制造巨头美国波音公司。作为航空业的领军企业,波音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尤其在我国,由于居民“居家隔离”,航空市场需求急剧下降,这导致美国波音在我国市场上的订单出现了全面零交付的尴尬局面。欧洲空客等航空制造企业也在危机中受到了重创,不得不采取裁员等紧急措施,然而这依然难以扭转局势。
与波音公司类似,英国的罗罗公司也陷入了困境之中。为了弥补损失,罗罗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,并表示愿意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。更引人瞩目的是,罗罗公司竟然提出将整条航空发动机技术生产线迁至中国,以争取中俄合作开发的CR929客机的供应订单。这一举动无疑显示出罗罗公司为了在中国市场立足的决心。
然而,与罗罗公司相比,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(GE)却采取了更为主动的措施。早在以前,GE就为中国的新支线项目研发了适用的发动机,而如今,这家公司更是公开表达了在中国建立工厂的意向。这一系列动作都充分表明,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,国际企业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。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英国罗罗公司的“倒贴”行为并非毫无原因。毋庸置疑,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早已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市场,如果罗罗公司不采取积极行动,很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。
但是,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这些外国航空制造公司将生产线搬到中国,会对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?
业内专家指出,尽管中国目前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航空发动机,但这并不会影响中国自身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和发展。无论引进多少外国技术,提升自主研制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。中国并不会因为拥有外国发动机就放弃自主研发,毕竟在确保国家安全和自主可控的前提下,保持警惕、不断提升实力才能真正站稳在国际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中。
综上所述,全球危机下,航空领域的“寒冬”不仅影响了航空公司,也牵动了航空制造业的未来。英国罗罗公司的决策,以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积极姿态,都凸显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。
然而,我们要认识到,即便外国航空制造公司将生产线搬到中国,也不能替代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。在世界舞台上,只有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,不断提升自身实力,中国航空业才能真正展翅高飞,稳坐飞行发动机产业链的制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