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、青岛与五四有啥关系
今天再说青岛的历史,很少人知晓了。
(资料图)
1897年11月,德国舰队登陆胶州湾,第二年3月6日,中德签订《胶澳租界条约》。青岛的名字诞生,城市开始建设,整整17年。
1914年一战爆发,11月日本出兵占领青岛,然后就是整整8年。
1919年初巴黎和会,主导会议的列强拒绝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,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。北洋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,居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。
5月4日,北大学生率先走上街头,口号极为明显——誓死力争,还我青岛。 这就是五四运动的来历,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又一次启蒙运动,并随后诞生了本党。
1922年2月,中日签订了《解决山东悬案条约》,当年12月,日本撤出青岛,距今已经百年。
1938年1月,日本卷土重来,再次占领青岛,1945年9月战败撤走。
1945年10月,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青岛登陆。1949年5月,青岛解放前夕全部撤离。
从青岛诞生到解放的半个多世纪里,只有15年算是比较完整的属于民国政府,期间青岛算是比较幸运,有一个叫沈鸿烈的失意海军军人,当了正好6年市长,实现了青岛的快速进步。
1997年,鉴于青岛与“五四运动”这一特殊的关系,青岛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将政府前面的新建广场命名为“五四广场”。那个红色大型雕塑就是五月的风,寓意十分明显,但是很多青岛人因为不了解历史,所以看不懂。
02、漫长的季节与系统性崩塌
假期没出去人看人,毕竟连沙漠的骆驼都拥堵了。在家刷了一下《漫长的季节》,相信很多东北老铁心有戚戚焉。
豆瓣评分9.5,已经到了神剧的级别。有人看到了编剧的严密,有人看到了导演的细节,有人看到的演员的表演功底。
其实本剧最牛的还是对时代的一种折射,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,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冲击之后,东北大厂经济的一种系统性崩塌。
片子围绕的是桦钢这个大厂,大家都在经济急速变动中,惴惴不安,怕下岗,怕被大单位抛弃。于是各种关系持续内卷,再加上人性的扭曲,最终不可收拾,几乎人人都是悲剧。
二十年后,东北振兴的计划实施多年,你会看到,局面没有什么改观,依然是卷,还是那片沉闷的玉米地。
可能是为了过审,导演没有办法,就加了一句:向前看,别回头。
今天是五四青年节,距离当年的五四已经104年了,距离改开也整整44年了。
我们会看到很多口号式的刷屏,什么“我们不一样”,“意气风发走在大路上”。然后今年还有1158万大学生要毕业要找工作,所以,看看就好。
百忍老师有个观点,一直在强调:
2022年是转折点,本国经济的高增长年代结束了。
40多年了,黄金季节其实挺漫长的了,也把增长的动力耗尽了。
去年就说过,只有很少的行业在疫情结束之后,会恢复到以前,比如这个五一假期的旅游,到处都是人山人海,但是出国游还远未恢复。
比如汽车行业,传统燃油车在剧烈内卷中拼命降价,而新能源车还没有盈利呢,就进入了优胜劣汰阶段,传统车企只有广汽埃安还不错。就是几年来意气风发的蔚小理,如今只剩下“理想”依然挺拔了。
至于房地产,在去年需求挤压的小阳春释放完毕之后,4月的青岛,只成交了七千多套,又一次疲软下来,其实这本是下半场的常态。
03、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状态
过去四十年的快速增长,让很多人把时代的风口当成了自己的能力,以为那些成功都是凭自己的本事。
其实,这是一种巨大的错觉。
“ 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 ”。唐代人都明白这个事实,现代人很多都迷糊。
比如,万达王健林同学在度过了2017年的危机之后,2023年的这个春天,又一次重回危机状态。
过去几年里,大家把他当做大反转的正面典型,接盘的富力和融创成为反转的负面典型,艰难求生。
哪知道王老板又一次踏进了命运的暗河,前后不过6年而已。跟他一起裹挟进来的,还有即墨万达的购房者们,他们还在苦等交付。
而思聪公子,跟这一切无关,继续泡着网红,在纨绔之路的蒙眼狂奔,只是国人再也没有几个人有脸叫他“国民老公”。
对于平民百姓,在上学与上班之间,他们选择了上香,也是可以理解。还是那句话: 总不能离开了自己的浪浪山,却奔向了天门山。
佛系一点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学习和奋斗还是年轻人的唯一之路。这样老了之后,没有什么大的遗憾。
最近大火的淄博烧烤,不就是靠山大学生的感恩烧烤推动起来的么,还是始于985大学青年的鼓动力。
认清楚生活的残酷,依然热爱它。这在以前,只是说说而已。这在以后,或许是常态。
时代没有那么多风口了,整个社会的节奏也会放慢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。
慢下来也好,让灵魂跟上脚步,这是一件好事。
城市也一样,万亿债务之下,一切都会放慢。
一个国家,几百万亿债务,负重前行之下,怎么可能快了?
未来的世界经济,不是比那个国家增长快,而是比那个国家衰落慢,只要能做到后者,你就算赢了。
这就是当下甚至未来的常态,你改变不了它,就得学会适应它。